从“争议”到共识:投融界解读预制菜价值重构与行业前景

2025-09-21预制菜交易

  近日,预制菜再度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一场围绕餐饮标准化、食品安全与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业讨论正在持续发酵。

  事实上,在投融界看来,预制菜并非新生事物,其背后是餐饮工业化、供应链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反映出消费场景重塑过程中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认知鸿沟。

  从政策层面来看,预制菜的定义正逐步清晰。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将预制菜界定为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同时规定不添加防腐剂。该通知还明确区分了预制菜与净菜、主食类产品及中央厨房直供餐饮的菜肴,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初步依据。

  尽管如此,消费者与企业在“何为预制菜”这一问题上仍存在显著认知差。不少消费者将非现场制作的菜肴均归入预制菜范畴,并对其安全性、营养性和价值感提出质疑,尤其是在中高端正餐场景中,用户普遍期待“新鲜现做”,对预制成分接受度较低。而在超市、外卖等以效率和便利为核心的渠道中,预制菜则更易被接受。这种因场景而异的消费心态,体现出预制菜在市场定位和用户教育方面仍面临挑战。

  从根本上看,预制菜的兴起源于餐饮行业降本增效的内在需求。人工、租金成本持续上涨,连锁扩张需确保品控统一,外卖业务要求极速出餐——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中央厨房和预制工艺的普及。目前,众多连锁品牌通过标准化半成品实现菜系扩张与口味稳定,预制技术也在不断迭代。例如液氮速冻、超高压杀菌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食材在长时间贮存后仍能保持营养与风味,其安全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高于传统后厨操作。

  据投融界观察,目前,预制菜行业仍处于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的阶段。尽管已有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但在定义分类、标识公示、质量评价及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方面仍缺乏强制性强、操作性细的国家标准。这导致部分企业担心标识“预制”可能引发市场抵触,而不公开又面临诚信质疑,陷入两难局面。

  正如投融界CEO邹晴所言:“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和供应链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具有显著的效率优势和规模潜力。当前行业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创投机构关注的重点已从模式创新转向技术深度、供应链合规性与品牌信任度。构建透明、可追溯的信息披露机制,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更是企业建立长期竞争壁垒的核心。”

  她也指出,伴随国家预制菜食品安全标准草案的专家审查完成和后续落地,行业将迎来更有序的发展环境。企业需主动适应合规要求,将知情权保障纳入产品设计和服务流程中,例如通过菜单明确标注、员工主动告知、明厨亮灶等方式提升操作透明度。此外,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供应链全程可视化,也将有助于增强消费者信任。

  邹晴总结:“从长远来看,预制菜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在技术、标准、沟通三方面持续努力。继续投入研发提升锁鲜、杀菌、风味还原等技术;积极配合国家与行业标准实施,推动分类标识制;加强与消费者的价值沟通,消除信息不对称。唯有如此,预制菜才能真正从争议走向共识,成为连接农业现代化、餐饮工业化和消费升级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