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斌:中国的“万店”从哪来?锅圈、零食很忙的基础模型非常值得学习

2025-08-14预制菜交易

  曾负责京东集团的战略投资,于2016年创办启承资本,专注消费投资,助力新一代消费冠军。已经投资了十月稻田、锅圈食汇、源氏木语、植护、果子熟了、零食很忙、钱大妈、薛记炒货、海马体、M Stand、林清轩等知名品牌。

  目前国内成体系的万店连锁企业有7家,蜜雪冰城门店超过3万家,华莱士和瑞幸门店在2万家左右,绝味鸭脖13000家,正新鸡排12000家,锅圈和鸣鸣很忙是去年迈入“万店”的。

  锅圈是从创业黑马起步的,我们在2019年底投资锅圈时有大约1000家门店,到去年门店已经过万,锅圈应该是中国零售业态第一家过万店的企业。

  锅圈的模型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前端卖冻品的集合店,这些冻品可以涮火锅、烧烤,现在也有预制菜。涮火锅当然可以去海底捞,但海底捞要排队,而且门店主要开在高线城市,低线城市相对较少。

  大家看海底捞财报,海底捞是很挣钱的,人均消费100-120元,食材成本在40元左右,因为海底捞毛利可以超过60%。火锅不需要大厨,自己就可以涮。锅圈把火锅食材加工好放在店里,40元的成本,零售卖到60元。对消费者来说,在家涮火锅,既便宜又方便,吃火锅的频次就可以大幅提升。

  这几年时间,海底捞新开了几百家店,而锅圈开出了一万家店,从一线城市一路开到乡镇。开店肯定要比开餐厅容易,锅圈60%的店在下沉市场。

  锅圈在做的,就是把吃火锅这件事,从服务连锁变成了零售连锁,让受众更多,消费频次更高。现在锅圈和海底捞用的原料食材是一个量级,也就是说,锅圈只用了几年就再造了一条海底捞这样的供应链。而且锅圈也在上游建了很多高标准严要求的食品工厂,为火锅行业带来了很多改变。

  在我2013年去京东之前,在今日资本投的最后一家公司是三只松鼠,当时三只松鼠是所有线年,三只松鼠的销售额已经做到了100亿,良品铺子也基本是同样的规模。 那时我觉得,中国零食行业太厉害了,还有什么可创新的?

  但是,当我们2019年在长沙看到零食很忙的模型时,我说不要犹豫,赶紧投。因为零食很忙的这种零食折扣业态又把行业效率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良品铺子的财报显示,其毛利率在40%多,也就是说所有产品从工厂出来,大致要加一倍成本卖给消费者。相对更早之前的超市散称零食来说,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这一波零食企业是自有品牌,已经对零食质量有提升了。

  而零食很忙可以做到同样质量下更低的折扣,基本所有产品可以打到7折,农夫山泉2元的瓶装水在这里卖1.4元。那么零食很忙是怎么赚钱的?

  他们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加30%-20%给加盟商,一年内基本可以投资回本;总部留10%,用在采购供应链、管理物流、店铺监管,最后可以稳定地赚2%-3%的利润。

  这个商业模式同时也让用户很满意。零食很忙100平米的店有1000-1300个SKU,品类丰富,可以散称,价格亲民,单次消费在25元,一家店一天可以达到1.5万的销售额。店铺开在社区周边,用户可以一周来两三次,平均每周消费50元。

  过去两年,三只松鼠的年销售额从最高点的100亿回落到70亿左右,其他几个零食巨头的销售额也都有下降。其实是消费者对零食的消费,从原来的超市、线上渠道转移到了零食折扣店。零食品类从消费端出现了很大的变革,零食折扣店实现了对消费者价值的引领,现在上游厂商也开始为他们定制一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把菜市场和超市的档口分拆出来,开到消费者家门口,实现专业化、社区化、折扣化,再从区域走向全国。

  薛记炒货是从济南起步的,把瓜子、花生、栗子做成大单品,同时做产品创新,现在有1000家店。M Stand精品咖啡是在一线城市,年轻人选的比较多,现在有500多家店。马记永牛肉面是把牛肉面出现标准化,主要开在北京、上海的购物中心,大概有200多家店。

  回想那段时间,当时国内很多人是另一种思路,就是觉得应该通过线上或者电商去做一些生意。比如前置仓模式,包括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盒马都在一线城市用这种模式;还有社区团购模式,消费者前一天下单,第二天自取。

  资本市场在这里投了上百亿美金,但经过这么多次迭代,最后发现就算是每日优鲜销售额超过100亿也照样破产。

  因为普通消费者一次买个菜也就花二三十块钱,但送货上门的运费服务费就得至少5块钱。这样的生意怎么可能成功?

  他们都有非常坚实的生意基础,开始几家店都是要反复打磨原始模型的,包括怎么用引流品和利润品创造出优秀的产品组合,怎么吸引消费者进店等等。

  到百店后开始考虑加盟,因为不是每一个加盟商都有很强的经营能力,都这么用心。如果想要加盟商都能在开店一两年内回本,还要继续打磨单店模型。

  零售业依赖开店密度,在基地市场开到千店,打磨成利润区,再往全国扩展。比如钱大妈就在广州、深圳两座城市就有上千家店,达到一定密度后,供应链效率更高,整体成本结构才是最优的。

  原来我们说中国的线上生意快、线下生意慢,是因为大家只看到了线上生意起步快,但后面想挣钱很难。

  启承在选择投资时,更偏好刚需品类和模式创新,这样才更有可能造就大公司。我们非常看重生意本身的逻辑和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