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第15020489号《关于发展我市“预制菜”繁荣我市经济的提案
近年来,特别受疫情影响,作为新餐饮模式,预制菜市场越来越红火,尤其是每逢节日的到来,预制菜成为很多家庭的首要选择。目前我国有超过6.8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近58%的企业成立于5年内,足见预制菜火热程度之高。作为新兴产业,预制菜市场存在许多问题,监管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资质问题,一些预制菜商家资质不全,甚至没有资质,在后厨加工预制菜,设备不达标,食品生熟不分离,安全隐患大;二是产品标准问题,当前没有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也大都处于探索调研阶段,没有可参照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难度;三是存储风险,消费者收到预制菜后,应当迅速分门别类处置,区分冷冻、冷藏等,如未按要求存储,很容易产生变质问题,影响消费体验,增加投诉举报频次;四是一些预制菜产品信息不全,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未能标注清楚,游离于监管之外。
目前,我市涉及预制菜产品的食品生产企业30余家,主要集中在肉制品及速冻米面制品类别,中央厨房3家,加工制作的半成品向其连锁门店进行配送,预制菜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较好。为发展我市“预制菜”产业,跻身“在家吃饭”赛道,我们采纳您的提案,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质量安全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标准体系。目前预制菜产品标准较少,立足现有的技术能力,帮助企业做好产品营养成分分析、指标设置等工作,建立企业标准,多方共同研究制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指导产业健康发展。
二、持续不断加强市场监管,促进产品质量提升。一是提高准入门槛。2020年8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调整食品经营项目的修订内容中,增加了简单制售分类、增加半成品制售项目等;针对简单制售类项目风险相对较低的特点,进一步细化食品经营项目类别,实施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明确半成品定义,规定半成品制售仅限中央厨房申请。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对涉及预制菜投诉较多或者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脏乱差”等问题的生产经营者,违法违规的予以从重处罚并停业整顿,不具备预制菜生产经营条件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取消其制售资格,以免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大规模舆情,影响我市预制菜产业口碑。二是加强生产管理。对预制菜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入厂检查,重点查看企业用于加工预制菜的各种蔬菜新鲜状况、贮存及加工环境、成品包装生产日期、保质期限等方面内容,查阅蔬菜批次检验证明、来源及销售配送渠道、索证索票记录等信息。要求企业严把进货关、质量关、出厂关,严禁加工、使用不新鲜、腐败变质蔬菜,守住食品安全第一道关口。三是防控经营风险。对预制菜经营领域开展检查,排查无厂名、无厂址、无保质期、超保质期以及不按照食品贮存条件要求贮存、销售预制菜等违法行为。督促经营者严把进货关、销售关,落实好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及时下架、销毁超保质期的预制菜,杜绝销售不合格、不新鲜预制菜,守住百姓餐桌前最后一道关口。四是持续抽检监测。依据企业进货台账,对预制菜原料展开抽检工作,从根源上减少预制菜不合格几率,提高产品质量。协助企业做好产品原料验收及出厂检验,从新产品检验分析等方面,为预制菜产业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对于样品信息缺乏的无包装预制菜按照相关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开展抽检监测工作。
三、积极参与相关企业规划,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建立预制菜行业协会。加强与预制菜先进行业地区间的交流,引导现有生产经营者抓住契机,提质增效,迈向更高台阶。二是鼓励推进规模化生产。引导生产企业建立预制菜模式,一方面提高规模,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将所有食材放在中央厨房批量生产,原材料集中采购,从产地到工厂,确保物流简洁安全;另一方面,形成统一配制标准,最大程度保证口感的统一性。三是形成特色预制菜。根据本地食品特色,鼓励扒鸡、羊肠子、保店驴肉、大柳面、驴肉卷饼、长官包子、十大碗等本地口碑食品生产经营者打造特色预制菜。四是做好商标注册等工作。指导我市预制菜相关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开展商标注册,打造一批我市驰名中外的预制菜品牌,推动预制菜成为消费亮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