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加盟招商30㎡茶饮小店如何做到日均营收2万+?

2025-08-12预制菜加盟

  不到60家门店、没有招商部、不投广告,却连续11个月霸榜外卖平台,上海门店最高日营收3万+。

  它不靠烧钱,而是通过产品标准化、情绪价值设计和文化IP构建实现快速增长。这背后,难道藏着连锁品牌实现门店业绩提升与全国突围的新解法?

  传统路径下,连锁品牌的增长往往是“从1到100”:先在区域做强,再考虑全国布局。无论是茶饮、餐饮,还是零售服务行业,标准化、招商体系、门店复制路径都显得至关重要。

  但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行业格局正在悄然生变。一批原本并不出名的区域品牌,不等规模突破100店,就率先选择“走出去”,抢占一线市场”。

  这意味着,它构建了一套不依赖传统招商通路的“高复购×高坪效”盈利模型,成为区域品牌中罕见的“单店业绩爆发力”样本。

  从连锁增长视角来看,这正是近年来我们在多品牌中反复看到的一个趋势:比起规模化招商,更重要的是“模型成熟度”。

  虽然没有标准化招商流程,但梧桐姥姥在产品结构与用户体验上,却呈现出极强的“标准化落地”能力。

  在这里,“标准化”并非仅是操作流程的一致,而是以产品力为核心、保障口感与复购的长期一致性。这是我们在服务多个连锁客户时强调的:标准化的本质,是消费者体验的可预期性。

  这类情绪场景设置,恰好契合年轻人对“个性表达+情绪消费”的诉求,也提升了门店的社交传播属性。

  它深度绑定“姑苏文化”作为品牌IP,用苏州昆曲、碧螺春、扇子、瓷器、方言等元素构建品牌记忆点——不仅是包装物料,更渗透进菜单设计、门店场景、产品口味。

  开在南京、福州、上海的门店,不是“复制苏州门店”,而是“复制苏州意境”,这才构成了文化驱动的非标复制模型。

  而这正是连锁品牌未来竞争的关键方向:能否从地域文化中提炼出品牌辨识度,并通过标准化管理将其打造成“可持续复制的差异化资产”。

  今天再看“梧桐姥姥”的案例,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关于茶饮爆品的故事,而是连锁品牌底层增长逻辑正在转变的缩影:

  对于正处在区域扩张、模型打磨或战略转型阶段的连锁品牌来说,也许,“不设招商部”不是重点,而是如何先把一家门店做成“可被信任的样本”,才是最值得关注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