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频现AI假图小作坊用虚假排队图骗你下单?

2025-08-07预制菜代理

  “居然被外卖AI假图背刺了!”最近各外卖平台发优惠券很多,引得平时不爱点外卖的小王也忍不住要下单。但他发现收到的外卖跟商品图完全不同,重新细看商家页面才发现,从门头图到商品图都是AI生成的。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南都N视频记者实测发现,使用“AI假图”的商家在多个外卖平台均有出现,大量消费者反馈与实物差距过大。南都N视频记者调查还发现,甚至有人通过外卖AI“照骗”赚钱盈利,有外卖行业专业中介和部分个人在第三方平台上销售外卖门店整套的AI包装设计图,宣称“可以改到过审为止”。

  和小王一样发现被外卖店AI假图欺骗的,还有全国各地的网友,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吐槽“外卖避雷这种假图片,其实都是那种没堂食的犄角旮旯里的外卖作坊”。据一位东莞网友反馈,自从写字楼饭堂停业后,已吃了3个月外卖,期间发现了很多用AI照片冒充门面的店。“门面是AI合成的,菜单照片也是AI合成的,味道更是一言难尽。”小陈这样说。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使用多个不同地址,对各外卖平台进行了实测,均发现大量使用AI生成门脸作为头像的商家。这些带AI味的门店图如出一辙,大大的招牌下,大堂开阔,很多人堂食,用餐氛围热闹,还有外卖小哥等取餐。

  经过在多个平台进行交叉对比后发现,这些使用AI门头照片的商家基本上都是“两幅面孔”。不同于AI包装图的华丽,现实里,部分商户只是门头简陋、只有粗糙的后厨备餐区、可能只有一两张桌子的小店。有的甚至是无堂食门店,但却用AI生成图伪装成有堂食的餐厅。菜品图也是塑料感满满,和评论区用户晒出来的实物图完全是两副模样。

  例如“嘎嘎好吃东北老饭盒”“叶美丽的老公是厨师”这两家外卖品牌,在广州多个片区均有门店,在多个外卖平台也都有入驻。查阅品牌大多数门店页面可发现,所有的宣传物料都是AI生成的,包括门头照片、菜品宣传海报、菜品展示图。南都N视频记者通过其他平台搜索发现,这家店虽然是真实的门店,但多个门店图片都只看到备餐区和取餐口,没有看到堂食区域,整体设施简陋,空间布局更像纯粹的外卖店,并没有外卖页面展示的那么“高大上”。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平台的审核松紧度也不同,南都N视频记者在某平台商家图片中看到“嘎嘎好吃”越秀区某店并没有堂食区域,但在另一家平台,这家店却标注了“堂食店”,“叶美丽”品牌部分门店也存在该现象。

  此外,点开“叶美丽”品牌在某外卖平台的评论区,有很多用户差评,其中有用户投诉该品牌是“预制菜的天花板,11:25下单,11:29外卖送餐,土豆半熟”;有用户晒出菜品与实物不符的图片找商家理论,但商家以“只是参考图”搪塞用户;还有用户称商户冒充骑手索要好评。

  当一批外卖店开始用AI生成的图片当门店的“照骗”,背后的推手更值得警惕,AI生成的外卖“照骗”可能已形成产业链。

  社交平台上出现了针对餐饮老板的AI工具,经南都N视频记者实测,该工具可以通过文生图,生成门面图、厨师明火灶台炒菜的图。而这些图片,恰恰与在外卖平台上泛滥的AI假图风格相似。每生成一次图片都要消费一次积分,而积分则需要充值购买。

  有收费AI工具针对餐饮业老板,以生成全套“外卖包装图”为噱头做宣传,实测发现生成图片与外卖平台现有AI图风格类似。

  部分电商平台甚至出现专门提供AI外卖美图设计的店铺,收费几元到上百元不等。有的9.99元即可制作一张门店人流排队头像,可定制店铺名称,可以改到满意为止。有的收费几十元,以打造“有故事感的外卖头像”吸引商家购买,并承诺改到平台过审为止。实际上,都是用AI生成一些风格类似的图片。调查发现,有的卖家是个人设计师,有的卖家则是专门从事外卖运营的中介,不仅提供外卖门店整套的AI包装设计图,还可提供所谓“外卖全链工具集”。

  AI假图“入侵”外卖平台,消费者应该如何辨别?有网友支招:“看大众点评的顾客实拍”“在地图App搜索店铺名,如果搜不到那就是肯定不能点的”……有消费者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因为发现了AI假图出现,如今点外卖时核实工作变得耗时耗力,希望各平台加大审核力度还给消费者真实客观的消费体验。

  法律界人士认为,商家利用AI技术生成虚假图片也需要负责,不能利用“图片仅供参考” 等理由搪塞消费者。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玲玲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外卖商家使用AI生成虚假门脸或商品图,导致实物与宣传严重不符,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若构成虚假宣传,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第55条要求退一赔三。同时,《广告法》要求广告内容真实、合法,不得误导消费者。若AI图片构成虚假广告,商家需承担民事责任及行政处罚。

  广东邦燊律师事务所律师林泳欣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别指出,根据《电子商务法》第38条,外卖平台对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服务负有严格审核义务,若未识别AI生成的“色泽异常”“文字错乱”等虚假图片,可能被认定未尽审核义务,需承担连带赔偿及行政处罚责任,即将于2025年9月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更对平台审核提出明确合规要求。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采访中也建议,平台可以要求商家做两种标注,标注图片以AI生成,或者标注图片与实物存在偏差。